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
(资料图)
梨花风起正清明,慎终追远寄哀思。清明时节,承载着对亲人的悼念和思念,清明祭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,是感恩先人、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。
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涌现,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:伴着日出的清晨,手机发来一条推动:今日是清明节,星葬卫星10分钟后将从您所在的天空飞过。
打开应用程序,你给选择太空葬的亲人留了个言,希望他能保佑你平安,这个时候你还发现,距离你1800公里的朋友也在通过应用程序纪念亲人,然后你们在卫星下谈起了过往。
这种逝去亲人化作星辰永恒陪伴,让离别将成为一种新的开始。
星愿航天公司旗下“太空心愿”推出的星葬产品。
让逝者上天化为“星辰”
4月4日16时 40分,星愿航天公司旗下“太空心愿”在淘宝直播平台首次推出“中国太空葬 —— 星葬”服务:每当抬头望向星空,逝者已经化作“天上星”,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我们。
“实物星葬会装载进卫星里,随卫星在轨运行。理论上只要卫星不掉落就会一直在太空里,目前搭载卫星的寿命设定在5年左右,一般实际上会在太空里时间更久。”在封面新闻记者在对星葬业务进行咨询时,工作人员表示,目前,星愿航天已成功发射两颗在轨卫星,以满足用户需求,可以帮助有需求的客户将愿望、照片、视频和实物送往太空。
根据联合国的数据,到2050年,亚太地区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超过60岁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死亡,可用空间越来越少,如何用大胆而现代的方式来安葬逝者?借着太空卫星事业发展的东风,星葬产业便应运而生。“今年我们也会有新的卫星发射。发射场也暂时没定,可能在西昌,也可能在海南文昌,这个要根据发射计划来调整,会根据发射场的选址来邀请用户去现场观看。”据工作人员介绍,去年星葬已经成功发射过一次,许多客户的实物纪念品都被发射上了太空。
封面新闻记者在太空星愿航天商城时发现,该公司目前提供的太空葬分为电子太空葬和实物太空葬,电子太空葬上传逝者照片和视频至卫星,价格仅为 666 元起。实物太空葬将遗物装入卫星(记载逝者照片、墓志铭的“太空灵位”),价格 1.98 万元起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因为实体照片需要装载进物理装载空间有限的卫星中,所以价格要比电子照片更加昂贵。
据爱企查显示,星愿航天率先应用卫星互联网技术,成立于2021年05月27日,并于当日推出“太空星愿”小程序,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将自己的愿望发上卫星。
星愿航天创始人王昊曾公开表示:“我要让用户感知到卫星的存在,在“太空星愿”小程序里,用户可以向卫星发送愿望,并得到《太空星愿电子证书》反馈。快速把卫星应用普及到了每个人手机里。”
4月5日,封面新闻再次登陆太空星愿航天商城时发现,仅有一人购买了星葬服务相关商品。
4月4日,星愿航天公司旗下“太空心愿”在直播间推出的产品。
实际上,星葬并非新概念,在2015年的美国夏威夷考艾岛,极乐世界(Elysium Space)航天公司就已经将客户委托星葬的骨灰,发射到卫星轨道上了。据了解,该公司每次发射火箭需花费1990美元,可以允许100个家庭将一个一克重的骨灰舱送入太空,装有太空舱的卫星通常会绕地球运行几个月,然后像流星一样燃烧后回到大气层,客户可以使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跟踪轨道卫星,如果戴上双筒望远镜,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。
“太空不仅仅是技术,它是一片美丽的风景,可以用来创造富有诗意的庆祝活动。”极乐世界的创始人,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太空系统工程师托马斯·西维特(Thomas Civeit)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关于我们去世后灵魂穿越星空的故事在日本已经存在。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约50%的客户是日本人。
极乐世界的顾问铃木表示:“太空葬是技术和新一代青年人愿望的结晶,它正描绘出逝者关于来生之旅的新故事。”
让逝者“穿越”时空
在科技加速革新之余,清明节表达哀思也有了更多的形式和内涵,并诞生了一个新的可能性:现在,我们可以用AI技术更好地追忆逝去的亲人,与逝者的跨时空交流互动,能有再一次“见面”“对话”或者“拥抱”。
今年1月20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“吴孟超院士数字纪念馆”开馆,同时举行的还有全国首场数字宇宙中的跨时空葬礼。
但面对逝去的亲人,以数字化的形式在虚拟世界中与现实中的人互动聊天,能帮助治疗因逝去亲人而悲痛的生者吗?
在电影《流浪地球2》中,AI专家图恒宇的女儿图丫丫在车祸中不幸身亡,思念成疾的父亲上传了女儿的意识数据,她变成了一个在计算机中“复活”的数字人——然而受限于算力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她的“数字生命”仅有短短两分钟。
然而,就是这短短的两分钟,足以在当下缓解身为父亲的图恒宇,对丫丫的思念。“数字生命”听起来抽象而且遥不可及,但千姿百态的数字人已经不断诞生,赋能具体地应用场景。电影中的图丫丫可以像真人一样进行自然交互,就相当于一个“多模态交互数字人”。
近日,B站UP主“吴伍六”上传了一个用AI技术来纪念自己去世的奶奶的视频,并引发围观。在利用语音合成、AI绘画、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等工具打出一套“组合拳”之后,“吴伍六”的奶奶以虚拟数字人的形式“复活”了,这位已经离世的老人不仅能通过文字跟吴伍六沟通,还极大程度地还原出生前的相貌,开口说话。
B站UP主“吴伍六”用AI技术来还愿自己去世的奶奶相貌,并与之对话。
B站UP主“吴伍六”通过训练ChatGPT,模仿自己去世的奶奶说话语气。
视频中,被还原后的“奶奶”讲着亲切的方言,叮嘱孙子“吴伍六”“不要吃太多油腻食品,对身体不好。”“吴伍六”认为,尽管在面部表情、语气和用词等方面还有不足,但随着技术的进步,“奶奶”会更加接近原型。
村上春树说,死并非生的对立面,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。面对音容笑貌高度还原的奶奶,“生命”长度似乎在这一瞬间得到了延续,观看视频的网友纷纷表示“太难受了”“泪奔”“突然理解了图恒宇。”
实际上,英剧《黑镜》早已探索了数字永生技术在可控范围内,服务人类的可能。在剧中有一对恩爱的夫妻,妻子因为车祸变成植物人,丈夫无法忍受这个痛苦,于是寻求了一项正在试验的新技术帮助。该技术就是把一个人的意识提取出来,并移植到另一个人的大脑里,这对植物人或者濒死之人来说,无疑是生命再造。
英剧《黑镜》中,逝去的男主角通过社交网站上留下的声像等信息,被成功“复制”出来。
当妻子能够再次拥抱丈夫,与他再次共同体验生命的每个过程,“科技改变生活”的愿景在影片里成为了现实。当下,如果数字人结合上脑机接口、虚拟宇宙等技术,靠数字化的意识生存”的场景也有可能走进人类现实。
水溶相思、云端见 让清明更“清明”
过去,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,人们会烧纸钱、烛、香等物品,但是这些行为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。
在清明节期间,北京、重庆推出一种名叫“水溶纸祭祀”的新型环保祭祀方式悄然现身。水溶祭祀中的信笺、纸船等都是采用水溶纸制成,这种水溶纸是由植物合成的木浆制作,上面的文字则是用食品级颜料书写,入水即溶,安全无污染。
此外,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禁止烧纸钱,转而推广“AI云端见”云端祭祀扫墓。致力于为人类提供数字永生服务的“云端见”。也在清明节期间推出了云端祭祀扫墓服务,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祭祀方式。通过这项服务,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,在家中就能祭拜逝去的亲人,不再需要亲自前往墓地。
利用AR (扩增实境,Augmented Reality) 和GPS卫星定位技术,日本千叶县香取市一公司也曾推出“Spot message”软件,让客户在走访已故亲友的墓地、灵骨塔及值得回忆的景点时,能听到他的遗言、看到他的身影,犹如“音容宛在”。
使用Spot message,客户可在生前录制自己的影片,再设定可呈现影片的特定地点,如墓地、灵骨塔等,让遗属或友人造访这些地方时,再度看到故人的身影。
据外媒报道称,该服务由经营墓碑、墓地生意的“良心石材”公司推出,这款手机软件锁定的客户对象,是那些希望在自己身后能留下影音、照片等供后人缅怀的人。
使用Spot message,客户可在生前录制自己的影片,再设定可呈现影片的特定地点,如墓地、灵骨塔等,让遗属或友人造访这些地方时,再度看到故人的身影。“我还是挺希望能用这样的软件去纪念逝去的亲人。”张怡(化名)告诉封面新闻记者,比起其他的方式,自己更希望能见到逝去亲人的相貌或者听到他的身影。
在《寻找意义:悲伤的第六阶段》(Finding Meaning: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)中,作者David Kessler提出,亲密关系可能会让一些人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振作起来,但也可能给其他人带来严重的问题。“对悲痛中的人而言,他们的目标是以更多的爱,而不是痛苦地纪念逝者。他们的目标不一定是放弃悲伤,而是以健康的方式将痛苦融入生活中。”
当下,已经能令丧亲者倍感慰藉的AI,或许在未来能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这个目标。
《追寻意义:悲伤的第六阶段》(FINDING MEANING: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)by David Kessler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