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乾景园林()披露了《关于出售全资子公司股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》,拟将北京乾景蓝海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乾景蓝海”)100%股权全部转让给公司实际控制人回全福、杨静合计持股99%的厦门鑫诚晟合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(以下简称“厦门鑫诚晟合”),股权转让价款亿元。
乾景蓝海尚未实现营业收入,2022年度和2023年前五个月收入均为零。然而,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,乾景蓝海在2023年前五个月的净利润为盈利万元,而在2022年度亏损了万元。
进入2023年之后,乾景蓝海的总资产从万元增长至万元,增幅%;但是净资产却是减少的,原有万元,到2023年5月31日净资产只剩万元,下降幅度达%,即便本次交易评估出现增值也未能回到2022年年末的净资产水平。
(相关资料图)
在净资产规模出现大幅收缩的情况下,总资产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,主要还是负债增长所致。2022年年末,乾景蓝海的资产负债率为%,但是到2023年5月末负债率上升到了%,负债总额增加亿元。综合来看,负债的增长对于乾景蓝海而言意义重大,其规模扩张、经营业绩都需要负债的支持。
乾景蓝海最近一年及一期主要财务数据情况(合并口径)。图片来源:乾景园林公告
截至2023年5月31日,乾景蓝海向乾景园林及其子公司北京河山鸿运物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鸿运物流”)借款共计万元。该借款金额高于2022年年末乾景蓝海的负债总额,那么,2023年前五个月其总资产、总负债的增长与上市公司乾景园林及其子公司的借款有重大关系。
根据交易双方的约定,本次股权转让前,受让方先向乾景蓝海支付万元用于偿还债务。这就相当于受让方回全福、杨静及厦门鑫诚晟合先替乾景蓝海还清该项借款,再实施相关股权转让程序。
根据公告,标的公司乾景蓝海有着比较复杂的发展经历,其中不仅仅是上述标的公司净资产下降、乾景园林向其提供借款,还有乾景园林为其提供的诸多帮助,其实已经“打磨”多年。
2020年12月,乾景园林全资子公司北京乾景云海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乾景云海”)以11220万元现金收购鸿运物流51%的股权,“主要着眼于”鸿运物流持有的约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。乾景云海计划在该土地上打造“现代农业与城市生态物联网产业园”项目(以下称“数据中心项目”)。
但在收购之后,该项目遇到了困难。在数据中心项目推进过程中,由于项目土地的建设指标不能满足数据中心规划建设方案的要求,经过多次与房山区相关政府部门协商,最终决定通过政府收储项目土地、调增土地建设指标、挂牌出让土地、企业摘牌项目用地等一系列工作,满足数据中心建设所需的建设指标要求。
2022年6月,政府收储鸿运物流亩土地。2023年1月,乾景云海摘牌项目用地亩土地,随后与当地政府签订《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》,2023年3月缴纳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。
乾景园林收购鸿运物流之后,帮助数据中心项目“摆平”了上述一系列问题,完成了相关工作。接着,2023年3月,乾景园林将乾景云海100%股权全部转让给全资子公司乾景蓝海,其理由是数据中心项目所需的土地、备案证明、节能审查意见、开工手续等其他必要手续都登记在乾景云海。
2023年5月,乾景云海又将其持有的鸿运物流51%股权转让给乾景园林全资子公司北京乾景宏海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乾景宏海”)。剥离鸿运物流之后,乾景云海成为数据中心项目公司,由乾景蓝海持股100%。
经过上述股权转让与资产整合之后,数据中心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。不过,乾景园林也没有披露推进到何种程度。就在这时候乾景园林实控人回全福、杨静拟购买乾景蓝海的100%股权。
虽然几经波折,投入资源帮助乾景蓝海及数据中心项目解决了诸多困难,但是“为更好聚焦园林+光伏主营业务,合理使用公司资金和资源”,乾景园林还是把乾景蓝海卖给了实控人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拟购买乾景蓝海的交易对方厦门鑫诚晟合尚未完成设立程序,正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,相关手续尚未办理完成。按计划,厦门鑫诚晟合为乾景园林实际控制人回全福、杨静合计持股99%的企业,这或许就意味着,回全福、杨静为了购买乾景蓝海的股权,才设立了厦门鑫诚晟合。
资产评估结果显示,标的公司乾景蓝海总资产账面价值为万元,评估价值为万元,增值万元,增值率%,总负债估值无增减值变化;净资产账面价值为万元,评估价值为万元,增值万元,增值率为%。
公告表示,本次评估增值的原因是土地使用权价格上涨,但是未具体披露土地使用权的评估情况。如果是乾景云海所持有的亩(即万平方米)土地使用权价格上涨所致,那么,标的公司的整体增值额不足600万元是否合理?这在公告中也未明确。
乾景蓝海的评估情况。图片来源:乾景园林公告
在资产评估结果的基础上,综合考虑数据中心项目未来前景和收益等因素,最终确定乾景蓝海100%股权的转让价款为万元,在评估增值的基础上还出现了溢价,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乾景蓝海未来的收益潜力。
表面上看,上市公司乾景园林转让乾景蓝海获得了溢价,还收回了借款,没有什么不利之处;然而实控人不但愿意溢价收购,而且还要先行支付万元帮助标的公司还清相关借款,看起来并不划算。如此交易是否符合常理?
(文章来源:界面新闻)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